我来回答一下吧
公积金可干的事可多了,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啥是公积金?很多人估计都不清楚,我说几个重点吧
1、公积金就是通常我们说的那个“五险一金”中那个金,全称叫住房公积金
2、一般公积金都是由公司帮忙代操作
具体交多少,每个月公司都不一样
很多公司都是按最低基数交(比如杭州是2010元),2010*12%=241.2,公司和个人都各交50%,也就是241.2*2=482.4元。
当然公司福利好的,按1w、2w都有,那就相当可观了
3、这个482.4元归个人所有
二、公积金可以干什么?我们每个月都有这么多,总不能干放在那(一般都是由公积金管理中心帮我们在某个银行开户存在里面)。
确实,我们公积金是可以拿来用的
本人坐标杭州,以杭州为例来例举一下:
1、公积金提取
公积金是直接可以提取余额的,但是一般情况下有一定的额度限制,不会让你全部取出来
以下就是具体可提取的全部条件情形:
1)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
2)离休、退休
3)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
4)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
5)偿还购房贷款本息
6)出境定居
7)租赁自住住房
8)购买自住住房(商品房、安置房、经济适用房等)
9)离职满五年还没上班或者造成家庭生活严重困难
10)完全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生活严重困难
2、公积金贷款除了直接提取外,还可以使用公积金贷款:
1)购买新建住房
2)住房公积金贷款合同变更
3)住房公积金提前还贷
4)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
5)购买二手住房
以上例举的就是公积金所有所能干的事情,其实有很多跟我们切身相关的,像租房,买房,还贷等等
当然公积金为什么好,我之前回答过很多相关的问题,可以自行前去查看
私信交流
01住房公积金怎么使用
先明白什么是住房公积金:
住房公积金是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
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属于职工个人所有
公积金主要有七大用法:
用法一:购房
1.不贷款购房可一次性提取
2.商业贷款购房可提取用于首付
3.商业贷款购房可提取偿还本息
4.公积金(组合)贷款购房可提取偿还本息
用法二:建造、翻建、大修住房
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造、翻建、大修自有住房且未使用住房贷款的,职工及配偶可申请提取建修房被批准当月之前(含当月)的住房公积金金额,且提取金额合计不超过建修房的费用。
用法三:租房
1.支付配租或政府招租补贴的经济租赁房房租
2.支付市场租房房租
用法四:提取父母住房公积金购房
1.未使用住房贷款购买自有住房,可提取父母公积金
2.使用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购买自有住房,支付首付款后可提取父母公积金
3.使用个人住房公积金(组合)贷款购买自有住房,支付首付款后可提取父母公积金
用法五:销户提取全部余额
1.离、退休的;
2.农业户籍职工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
3.到国外、港、澳、台地区定居的;
4.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或重度残疾(一级或二级残疾)并与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
5.领取失业保险金的;
6.被判处刑罚、户口迁出本市、非本市户口职工与所在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
7.住房公积金账户转入集中封存户满两年或与原单位终止劳动关系满两年的;
8.到本市行政区域外工作并在当地建立和缴存住房公积金的
用法六:纳入低保或特困范围的提取使用
职工被纳入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特困救助范围,职工本人及配偶可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提取金额不超过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或特困救助范围期间及之前的住房公积金金额。
用法七:治疗重大疾病
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或重大手术住院治疗的,职工本人及配偶可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申请日期应在出院之日起一年内,提取金额合计不超过住院费用个人负担部分。
住房公积金热线——12329
12329住房公积金热线主要以人工语音方式提供业务咨询、投诉建议、回访调查等基础服务,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供业务指南、业务查询、业务受理等扩展服务。
。
02公积金是什么?怎样才会有公积金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对于您提出的疑问,可能很多友友会遇到类似的疑问,肯定想知道具体的答案,下面小编会通过用举例子和解释的角度一一给您解答,给各位网友答疑!。
01公积金到底是什么呢?下面给揭开谜底1、字面定义
所谓公积金,其实就是住房公积金
在我国规定住房公积金制度其实是一种住房保障制度,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的一种形式
我国通过参考新加坡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而来!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强制性、互助性、保障性。
您所处的单位和职工个人必须依法履行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义务
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以及单位为其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实行专户存储,归职工个人所有
(1)首先住房公积金只适用于城镇地区,农村老百姓没有住房公积金制度
(2)只有在职职工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退休和无工作的城镇居民不缴纳公积金
(3)住房公积金含两部分,一般来说,一部分由职工所在单位缴存,另一部分由职工个人缴存,职工个人缴存部分由单位代扣后,连同单位缴存部分一并缴存到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内。
(4)住房公积金缴存的长期性
住房公积金制度一经建立,职工在职期间必须不间断地按规定缴存,除职工离退休或发生《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其他情形外,不得中止和中断。
体现了住房公积金的稳定性、统一性、规范性和强制性
(5)所谓的住房公积金不是单位给发现金形式,实行专户管理
住房公积金实行专款专用,存储期间只能按规定用于购、建、大修自住住房,或交纳房租
职工只有在离退休、死亡、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或户口迁出原居住城市时,才可提取本人账户内的住房公积金。
(6)按我国法律规定,企事业单位都应该给职员缴纳住房公积金,不分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
02怎样才有公积金呢?可能很多网友会说,我怎么没有公积金呢?其实不管是否有工作,都是可以缴纳公积金的!。
1、有工作单位
假如你就职于一家国营企业,举个例子,就拿北京市公积金来说
在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规定指出,只要你跟单位签订了正式合同的城镇居民,单位必须给缴纳公积金。
所以,农村户口暂时不是强制规定单位必须给缴纳!
2、无工作的灵活就业人员
此类人员可以去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咨询,是可以每月按一定比例和基数(当地月缴存最低基数都可以)缴纳的!这些人群还是比较灵活的,缴存了也是可以用公积金贷款的,这个请放心和记住了!。
所以为什么那么多人撞破脑袋想进国企,原因就是隐形福利待遇好!
举例子:假如您2019年1月—12月的工资(基本工资+绩效奖+各类奖金)为120000,那么每月月评论数就是120000÷12=10000元。
这个10000元就是今年缴存基数!
那么,每个月单位给你缴存额为:10000*12%=1200元
个人缴存:10000*12%=1200元
一个月账户就是2400元!一年下来缴存额为:2400*12=28800元!
听起来是不是福利好呀!各位明白了没有?
03社保公积金到底怎么用
社保公积金的好,只有用到极致才知道,接下来我就带你搞懂【社保公积金是用来干嘛的】!
社保分为五个险种: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公积金就是住房公积金
2.医疗保险:正常缴纳时,去医院不管是看门诊还是住院还是部分慢性病,只要是在医保报销的范围内,花费在年付起付线之上,就可以报销70~99.1%。
退休时交够一定的年限,还可以终生享受医疗报销,可谓是健康长寿的“续命丸”;
4.工伤保险:发生工伤期间,正常缴纳工伤保险,也可以根据伤残等级给予工伤补助金,以帮助员工顺利度过难关。
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2018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51元。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即:2019年发生的工伤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确定为【785020元】。
①城镇户籍职工失业保险待遇计算方法: 累计失业保险缴费满1年不满5年的,也就是说满12个月的前4年,每满1年可领取3个月失业保险金;累计失业缴费超过5年的,按每满1年增发1个月,最长不超过24个月。
②农村户籍职工失业保险待遇计算方法: 累计失业保险缴费每满1年(一个自然年正常缴纳12个月失业保险),发给1个月失业生活补助,最长不超过12个月。
也就是说,如果参保人是城镇户口,缴纳10年社保,携带公司辞退的离职证明,就可以领取失业津贴1590×18=【28620元】; 如果参保人是农业户口,缴纳10年社保,携带公司辞退的离职证明,就可以领取失业津贴1372×10=【13720元】;。
6.社会福利-大城市的“精致生活”;
一些一线和二线城市,很多社会福利都会和社保挂钩
以北京市为例,非京籍人员小汽车摇号和购房资格都需要5年连续缴纳的社保,积分落户需要7年连续缴纳社保,这里说的社保年限必须是缴纳的【城镇职工社保】才可以的!。
目前,我国商业贷款的基准利率:贷款期限1年内的利率为4.35%,贷款期限1年以上5年以内(含5年)利率为4.75%,贷款期限超过5年以上的利率为4.90%。
而公积金贷款期限在5年以下,含五年的贷款利率为2.75%,贷款期限5年以上的,利率为3.25%
例如,买房贷款120万的码农小黄,选择20年期等额本息还款方式,选择公积金贷款利息要比银行商业贷款节约25.13万元。
倘若,小黄按照10000元的缴费基数,以最低缴费比例5%,缴纳30年,则其退休时公积金账户本金就有10000×5%×2×12×30=360000元。
公司给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贷款20年可以省25万利息,缴纳30年可以攒36万元钱养老,不让公司交公积金,你不亏大了吗?。
所以,想要年老有个稳定的保障,请及时缴纳社保公积金!
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03jia.com/cailiao/226057.html